Min
6 min readJun 1, 2021

--

Soul — 為什麼生命必須要有意義 — 戲觀Pete Docter

如幻如真

沒有人想要知道的前言~

我曾經很害怕死亡。

然而當我接受了死亡是每個人的共同終點後,我把問題轉向了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直到現在也很害怕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

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除了應該珍惜外,更需要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想要有一番成就,想要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後世的教科書上,想要擠身成為偉人們的一員。

然後我開始有一種心態,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應該要有其意義。

無論是書籍,電影,音樂,名畫還是遊戲,每經歷一套作品,我都需要問自己學到什麼,要自己對其作出思考,上網索取他人的評價,不然就好像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不容許自己有純粹的娛樂,甚至認為曾經的感情是令自己停滯不前的過錯。

曾經不止一次被別人問過為何要如此不斷要求自己,我每次都會回答:

「因為愛因斯坦在我差不多的年紀就發表了四篇改變世界的論文。」

不明白為何大部份人會容許自己寂寂無名,為何要讓時間白白流逝。

不明白為何大家敢於享受生活。

可以並建議略過的大綱。

Joe是一名兼職中學音樂教師,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

他想成為一位爵士樂名人。

他認為自己命中注定是一位爵士樂名人。

即使經驗令我們有自詡懷才不遇的人都只是不才的錯覺,Joe的才華的確證明了他的確是被爵士樂選中的小朋友。

故事的一開始,有三件事令Joe的人生改變了。

  1. 學校提供一個讓他成為正式員工的機會
  2. 他舊日的學生Curley給了他一個與知名爵士樂手同台演出同時亦是成為該團團員的面試機會

看似像是要主角在追隨夢想跟腳踏實地中掙扎這些老生常談的展開,事實上Joe根本不曾將腳踏實地放在眼內。

然後3. 他死了(正確來說是瀕死了,不過我需要戲劇性,所以你懂的)

與夢想只差一步之遙,Joe的靈魂來到了人死後會到達的Great Beyond,只要進入白光,靈魂就會不知怎麼了(這是事實),但肉體顯然易見的,會死亡。

看來他從未思考過死亡這事兒,所以在悲傷的五個階段中,還是停留在最初階 — 否認。

由於否認死亡,他來到了靈魂注入肉身前的世界 — Great Before。

在這裡,他想盡辦法想要在演出之前回到自己在地球上的肉身。

在這裡,他遇見了本應在久以前就該成為人卻因為未能找到作為生命必須要有的火花而一直(及想一直)逗留於Great Before的靈魂22。

一個想逃離死亡的及一個逃避出生的,就是如此展開了一場生命探索之旅。

未看電影不要看的感想!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第一遍我認為自己是Joe。

認為自己生於世上必定有其意義,認為一事無成即等於不曾生存過。

努力想要令自己有值得活的人生,卻不知道人生已被意義二字牢牢束縛住。

忽略了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從沒有想要去單純感受身邊的事物。

"A spark isn’t a soul’s purpose, your purpose is your meaning of life, so basic."

我們以為我們生命中的火花,一些能燃起我內心,令我熱情的東西就是我們命中注定要及唯一要做的事。

到頭來我們只是被這些所謂熱情操控着。

我讀書,看戲,聽歌,賞畫,玩遊戲,想要豐富自己的世界,得到的卻只是冷冰冰的資訊。

在我身邊的種種精彩,種種溫暖,我卻視而不見。

就像是Joe,說是與夢想只差一步之遙,裡頭卻也許同時是lost soul 的門關。

直到真正的陽壽了了時,難道不會感嘆自己的生命只有成就嗎?

然後我又重看了一遍。

看畢第二遍,發現自己原來是22。

無限放大了意義的重要性,以不同的偉人作為導師,閱覽不同的知識,想要找出人生真正的意義。

沒有,這是每次思考都會通往的盡頭。

其實我並沒有認為有成就的人生就等於有意義,那只是讓自己繼續活著的一個目標而已,我從來都沒有尋找到那所謂的意義。

我不是認為自己有某種意義想要去成就而忽略生活。

我是打從心底認為自己生命沒有意義而害怕去生活。

就像22,成為lost soul 的原因並非過分專注於某個行為。

而是太執著於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這件事。

長期被偉人教導的它,尤其害怕自己沒有有如他們的成就。

這樣的它根本沒有資格出生。

然後一直對自己說:

“Those aren’t purposes, you idiot, that’s just regular old living.”

“This is a waste of time”

“That’s why you ruin everything, cause you have no purpose.”

就像我每次會舉出愛因斯坦作比較,每次我的聆聽者(都是不同的人)都不約而同的回應:為什麼要與他們比較?

對呢,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要害怕自己夠不到別人的成就呢?

為什麼要害怕被時代的巨浪沖走自己的身影呢?

為什麼要因為這種種害怕,而不敢去生活呢?

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在聽著電影的原聲帶。

我認為電影選擇了Jazz 作為主題之一是有其原因。

首先,音樂是不同藝術形式裡最抽象的一員(順帶一題,電影中人以上的存在也是以極其抽象的表現形式出現),你並不能以理性去思考一首樂曲。

其次,Jazz所着重的即興性,以及為觀眾(以及樂手)帶來的難以預計的性質,就像是生命一般(雖然有研究指出人類傾向喜愛一些在可預計當中有一點意外小變化的樂曲)

而且,Jazz 又常被喻為是樂手們的一場溝通(得到爵士樂手朋友的認證,非常主觀!)。當中的化學作用更是不可言說。

就像電影中對生命的詮釋一樣,你只能感受它。

假如你不試著感受它

也許這就是你以為它不存在的原因

來到最後放任了的亂寫?

我曾有一段時期把音樂當作知識般看待,閱讀其演化史,並把不同時期最著名的音樂單位們及其作品灌入腦中,希望可以「明白」它們。

然後有一位當時我會向他請教的前輩跟我說:

“ You could quickly know about the name of songs and artist, but it means nothing musically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listen.”

“ Your concept is totally wrong here, music makes no sense so you can’t “understand” it”

“ It’s about if you can get connected to it and feel what it’s convey”

我不確定自己往後會有甚麼改變。可以確定的是,我好像對自己了解多了一點。

--

--